通鉴论 卷3
作者:(宋)司马光
出版时间:1903
页数:60
《通鉴论》是一部以史为鉴、借古喻今的历史评论著作,通过对先秦至汉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深入剖析,揭示治国理政、为人处世的内在规律与成败得失,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、君臣关系、礼法纲常等核心问题的深刻思考。
书中开篇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变迁,如“命韩赵魏为诸侯”“三晋灭智伯”等,探讨了分封制度的演变与诸侯势力的崛起,揭示了礼崩乐坏背景下权力争夺的本质;通过对“卫鞅徙木示信”的分析,强调了诚信立国、法令严明的治国基础;在论及“子思言利孟子言仁义”时,则阐明了儒家重义轻利、以德治国的思想内核,与法家的功利实用形成鲜明对比。
汉代部分是本书的重点,作者对西汉高祖刘邦、文帝刘恒、景帝刘启及武帝刘彻等帝王的治国策略与个人得失进行了细致评述。例如,分析“高祖戮丁公”彰显了刘邦维护君臣大义的决心,“叔孙通制礼”凸显了礼制对于稳定国家秩序的关键作用;对文景之治,称赞其“与民休息”“恭俭仁德”带来的盛世气象;而对汉武帝,既肯定其“雄材大略”“罢黜百家、表章六经”的功绩,也批评其“穷奢极欲、繁刑重敛”导致的民生疲敝。
书中还对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进行了深刻反思,如“子房欲从赤松子游”展现了张良功成身退的智慧,“吕后斩韩信”揭示了功臣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,“贯高不反”体现了忠义之士的气节。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评点,作者反复强调“礼义纲常”的重要性,认为君臣之礼、父子之伦、上下之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,而“正己”“务实”“守信”则是个人与政权存续的关键。
总体而言,《通鉴论》以史论为载体,融汇儒家仁义礼智的思想精髓,结合法家的权谋法则,既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,也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治国理政指南,对后世理解历史规律、汲取传统经验具有重要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