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金石志 补遗


作者:武树养

出版时间:1934

页数:145

相关书籍

满洲金石志补遗
陕西金石志 卷5-6
陕西金石志 卷19-20
陕西金石志 卷11-12
陕西金石志 卷17-18
陕西金石志 卷7-8
陕西金石志 卷27-28
陕西金石志 卷13-14
陕西金石志 卷25-26
陕西金石志 卷23-24

简介

《陕西金石志》是一部系统辑录陕西地区古代金石文物的重要考古文献著作。该书主要收录了陕西境内发现的青铜器、碑刻等金石铭文资料,内容涵盖商周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,是研究陕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
全书以金石器物为纲,详细记录了各类青铜器的形制、尺寸、铭文内容及发现经过。其中重点收录了鼎、敦、钟等礼器,如虎形敦、克鼎、散氏盘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器。这些器物大多出自关中地区,反映了陕西作为周秦汉唐故地的深厚文化积淀。

在铭文研究方面,该书不仅收录了原始铭文拓片,还附有详细的考释文字。编者对金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了深入考证,参考了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《薛氏钟鼎款识》等前人研究成果,同时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。特别是对西周时期的重要器铭如晋姜鼎、秦公钟等都有详细释读和分析。

该书特别注重记录文物的出土信息和流传经过。如光绪十六年扶风任村出土的克鼎,重达六百斤,内有铭文二百八十字,详细记载了其发现过程和流转情况。同时记录了诸多器物的收藏渊源,如虎形敦原为蒲城杨信卿旧藏,后赠予他人等重要信息。

在编纂体例上,该书按器物类型分类,每件器物均注明尺寸、铭文字数、收藏情况等基本信息。对于有争议的铭文释读,往往并列多家观点,如对"鲍氏释为启,吴氏释为肇"等不同解释采取并存态度,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。

该书还关注金石文物的辨伪问题,记载了江南仿造散氏盘的事件,指出仿制品"精致可乱真",为后世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同时记录了金石学家们对器物真伪的讨论和判断标准。

作为一部地方金石志,该书不仅具有文物著录功能,更通过金石铭文展现了陕西地区的历史沿革、政治制度、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内容。其中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了解周代分封制度、礼仪规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,而秦汉以后的碑刻资料则反映了陕西地区的历史变迁。

该书的编纂汇集了众多金石学家的研究成果,包括钱坫、阮元、鲍康等著名学者的考释成果,体现了清代金石学的研究水平。同时编者也提出了许多独立见解,特别是在文字考释和器物断代方面有不少创新观点。

总体而言,这部著作是研究陕西地区古代历史、考古、文字学的重要参考文献,为后世的金石学和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其所收录的许多珍贵金石资料,尤其是那些现已散佚的器物记录,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。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