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方类纂
作者:(清)宋穆撰
页数:239
《万方类纂》是清代医学方剂的重要汇编,由宋穆在蔡烈先《万方针线》基础上整理而成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谢元福为重刻本作序,强调此书对传承古代医方、促进医学实践的价值。全书以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为蓝本,系统分类历代验方,旨在解决原书方剂分散、查阅不便的问题,成为古代方剂学的实用工具书。
全书共八卷,内容涵盖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疾病。卷一至卷二为内科,收录伤寒、霍乱、疟疾、咳嗽等常见病症方剂;卷三专论外科,包含疔毒、外伤、虫兽伤等治疗;卷四妇科涉及调经、胎产、乳病;卷五儿科针对小儿吐泻、惊风等疾;卷六至卷八按人体部位分类,详述头面、五官、胸腹、二便等疾病疗法。每类病症下罗列多则方剂,如疟疾篇载有数十种治法,包含药材配伍、制剂工艺及服用方法,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。
本书医学价值显著:其一,系统整理散见于《本草纲目》各卷的万余方剂,按病症重新归类,开创方剂分类新体例;其二,注重临床实用性,方剂多注明药物剂量、炮制方法和服用禁忌,如治疟方中强调根据寒热比例调整硫黄与茶末用量;其三,保存大量濒临失传的古方,如利用青蒿治疟的记载,为现代抗疟研究提供历史依据。谢元福在序言中批判“古方不治今病”的狭隘观念,主张融会古今,彰显了承古启新的医学思想。
书中方剂呈现三大特色:一是取材广泛,除传统草药外,兼用蝙蝠粪、童便等特殊药材;二是剂型多样,涵盖丸、散、膏、丹及外敷贴剂;三是注重因地制宜,如端午采药、方位禁忌等民俗疗法均有收录。这些内容不仅反映清代医学成就,也为研究传统医药文化提供珍贵文献。该书的重刻与传播,对近代中医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