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经集字摹本 诗经
作者:(清)彭玉雯撰
出版时间:清道光五年(1825)
页数:160
《诗经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,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前11世纪至前6世纪)的诗歌,共311篇,其中6篇为笙诗,即只有标题,没有内容,称为笙诗六篇(《南陔》《白华》《华黍》《由庚》《崇丘》《由仪》),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
《诗经》在内容上分为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三个部分。《风》是周代各地的歌谣,包括十五国风,有160篇,是《诗经》中的精华部分,有对爱情、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也有怀故土、思征人及反压迫、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,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,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,表现了民歌的特色。《雅》是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分《小雅》和《大雅》,有105篇,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,祈丰年、颂祖德,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矛盾、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作品。《颂》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,又分为《周颂》《鲁颂》和《商颂》,有40篇,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,风格庄严肃穆。
《诗经》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、比、兴。“赋”就是铺陈直叙,“比”就是比方,“兴”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。赋、比、兴与风、雅、颂合称“六义”。
《诗经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,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,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,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,许多诗句至今仍广为传颂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