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书虚字集释
作者:裴学海著
出版时间:民国24.04
出版社:商务印书馆
页数:918
《古书虚字集释》由裴学海所著,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语言学著作,专注于古代汉语虚字的研究与阐释。共分10卷。收文言虚字290个,大多选自《经传释词》、《助字辨略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》、《词诠》等书。其例句以周秦、两汉之典籍为主。附录:《经传释词正误》、《类书引古书多以意改说》、《本书说解述要》。
在古汉语学习中,虚字虽无实际意义,却在语句连接、语气表达和语义辅助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。然而,其用法灵活多样且复杂,给学习者带来诸多困难。本书旨在解决这一难题,为古汉语学习者提供重要参考。
书中广泛搜集先秦至清代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各类古籍中的虚字用例,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经典文献,资料丰富详实。作者运用严谨的训诂方法,对每个虚字的多种义项和用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归纳。以“之”字为例,书中详细列出其作助词表示“的”,如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;作代词指代人、事、物,如“学而时习之”;还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,如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”等不同用法,并通过大量例句加以佐证,使读者能清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与功能。
此外,对于容易混淆的虚字,如“与”“及”“以”等,作者从语义、语法和语用等角度进行深入辨析。指出“与”作连词时表示并列关系,如“吾与汝毕力平险”;“及”更侧重时间或范围上的“到”“至”,如“及鲁肃过寻阳”;“以”作介词有“用”“凭借”等意,如“以刀劈狼首”,通过对比分析,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其差异,提高古汉语阅读与理解能力,为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奠定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