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书疑义举例 1
作者:(清)俞樾撰
出版时间:1924
出版社:鼎文书社
页数:143
《古书疑义举例》是清末学者俞樾所著的经典文献学著作,聚焦古籍阅读与校勘中的疑难问题,通过归纳分析古人行文规律,揭示古书文句的特殊表达方式,为解读经典提供方法论指导。
全书分七卷,系统梳理七十九类疑义例则。首卷探讨文字层面的问题,如“上下文异字同义”“同字异义”等,指出古人行文用字灵活,需结合语境辨析词义,如《论语》“不与立也”之“立”通“位”,需破通假以明义。次卷论及语法与句式,如“倒句例”“倒序例”,举例《左传》“室于怒市于色”为倒句,实为“怒于室色于市”,强调调整语序以顺文义。第三卷至第七卷则深入篇章结构与校勘方法论,涵盖“错综成文”“参互见义”“传写讹误”等例,如《诗经》“文武之道未坠于地”需参互他篇理解“文武”兼指文王、武王,而非专指一人。
俞樾的考辨注重实证,结合经史子集案例,揭示古人“省文”“变文”“连类而及”等表达习惯。如“两事连类而并称例”中,《孟子》“西周一饭,秋阳以暴之”兼述“西周”与“秋阳”,非并列实指,乃连类举言。对校勘讹误,如“因衍而删例”指出后人因文繁删字致误,需据他书补正。
该书突破传统训诂局限,从语法、修辞、篇章多角度解析疑义,既为考据提供范式,亦具理论深度。其“以例破疑”的思路启发后世学者关注古书文例规律,如杨树达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即承其学脉。至今仍是古籍整理、经典诠释的重要参考,对理解古代文献的语言特质与传抄讹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