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堂随笔 卷上
作者:(清)王秉衡著
出版时间:1905
出版社:上海书局
页数:74
该书为《重庆堂随笔》,由清代安化人王学权(字东衡)撰写,其子王国祥注、孙王升校、曾孙王士雄刊刻,道光十年刊行,是一部以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为核心的医学随笔,兼具理论阐释与实用价值,对后世中医诊疗思路有重要影响。
全书分卷上、卷下,内容围绕中医辨证论治展开。理论部分聚焦外感、内伤等病症的辨析,如深入探讨伤寒、风温、暑病、燥病等外感病症的病因病机,区分相似病症的差异,提出“风温初起宜清透”“暑病多夹湿需宣清兼顾”等观点,纠正前人混淆病症的误区;对内伤虚证,强调“虚证多因情欲耗损、饮食不节”,主张以“温而不燥、清而不寒”之法调理,注重保护脾胃功能。
临床实践方面,收录大量医案与方剂,医案涵盖内科、妇科、儿科等领域,如治疗虚热消渴用“滋肾生津方”、妇科不孕用“吉祥丸”、儿科慢脾风用“参附理中汤”等,详细记录病症表现、诊疗过程与疗效,展现辨证施治的灵活性;方剂部分不仅列出“十灰散”“太乙紫金丹”“保婴要诀”等经典方剂的组成、用法,还阐述方剂配伍原理,如“神造汤”用蟹爪、阿胶、甘草配伍,兼顾安胎与祛邪,体现“扶正不助邪、祛邪不伤正”的原则。
此外,书中还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的补充阐释,如对“三焦”“经络”功能的解读,以及用药经验总结,强调“用药需辨药性寒热温凉,避免滥用温燥或寒凉之品”。同时,融入对医德、行医理念的论述,主张“医者需凝神定志、细致辨证”,反对“泥古不化、主观臆断”,对后世医者具有启示意义,是研究清代中医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