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藏经 卷1-8


作者:(明)王肯堂辑

出版时间:光绪33

页数:200

相关书籍

内经知要 卷上下
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卷上下
古代中世经济史
华氏中藏经
伤寒分经 卷1 上中下
医统正脉全书 兰室秘藏 50 卷上、中、下
经方实验录 第1集 卷中
玉函经 卷上中下
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卷上
集古官印考证 卷5-9

简介

《中藏经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,相传为汉代名医华佗所著,但现代学者多认为系后人托名之作。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脏腑辨证理论,内容涵盖生理、病理、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,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全书以脏腑为核心,详细论述了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、生死逆顺等病理变化及其脉证表现。书中提出了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,寒则温之,热则凉之”的治疗原则,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。特别对黄疸、积聚、传尸等疑难病症有独到见解。

在诊断方面,《中藏经》强调脉诊的重要性,记载了多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。同时注重望诊,通过观察患者面色、形体等外在表现来判断内在疾病。书中还记载了多种治疗方法,包括汤药、针灸、导引等治疗手段。

该书语言精炼,理论系统,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其中关于脏腑辨证的理论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,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。虽然成书年代存在争议,但其医学价值得到了历代医家的普遍认可。

《中藏经》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,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,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。书中将人体与自然界相联系,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,展现了中医独特的理论特色和思维方法。

这部典籍现存版本较多,内容略有差异,但核心理论基本一致。作为中医经典之一,《中藏经》继续为现代中医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着宝贵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。

×